隆尼施
卡爾?戈特利布?隆尼施于1814年11月28日出生在哥德堡一個貧窮的家庭。十歲的時候,他已經在一個機械制造廠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在那里他接受了鉗工、木工及車工方面的訓練。
1830年-1834年,卡爾在臨近萊比錫的瑙姆堡,跟隨當時著名的鋼琴制造家H?nel學習鋼琴制造工藝。1834年-1843年,卡爾隆尼施先后在哥德堡和維也納的機械工廠從事技工工作,這也為他積累了更多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1843年,卡爾隆尼施重新回到了鋼琴制造界,在薩克森的勒鮑從事鋼琴制造工作。隨后他成為了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的"Rosenkranz"鋼琴制造廠的技術總監。
1845 開端
1845年卡爾隆尼施開始在自己的工作室制造鋼琴,偉大的隆尼施鋼琴從此誕生了。其公司的理念是:完美的音質來源于持久堅固的制造結構。
1850年,卡爾隆尼施搬遷到了一個更大面積的工作室。1857年,卡爾隆尼施在薩克森州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小型三角鋼琴。在他為薩克森州國王制造了第三臺三角鋼琴后,卡爾隆尼施被任命為宮廷指定鋼琴供應商。
1862年,在經歷了兩次工作室遷移后,卡爾隆尼施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擁有60名工人的鋼琴廠。隆尼施鋼琴的品牌從此迅速的被傳播開來。與此同時,隨著不斷增長的鋼琴需求,隆尼施鋼琴開始建立了新的業務聯系,其銷售市場遍布沙皇俄國、瑞典、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
1866年,1866年卡爾隆尼施大膽提出了在鋼琴上使用整塊鑄鐵板、安裝五根背柱、并完全覆蓋弦軸區域的超時代想法,在鋼琴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強張力模式。這被認為是使用完整鑄鐵板現代鋼琴行業標準的開端。這一個創新技術的發明迅速的被幾乎每一個鋼琴制造商所采用并沿用至今。
隨著隆尼施鋼琴不斷增長的需求量,1873年,在德累斯頓新城區的全新的工廠正式投入生產。
卡爾隆尼施作最早向海外出口商品的德國制造商之一,在南非、加利福尼亞、墨西哥、澳大利亞、東印度群島及所有使用英國殖民地,隆尼施都獲得了極其高的評價。在1879年的悉尼世界展覽會和1883年的阿姆斯特丹世界展覽會上,隆尼施先后兩次獲得了金獎。
品質非凡的隆尼施三角琴在1888墨爾本世界展覽會上榮獲第一。這臺型號為8461的演奏會三角琴被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音樂學院鍵盤系當做澳大利亞音樂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珍藏。
1884年,卡爾隆尼施被任命為皇室商務議員;之后在1890年他又被任命為瑞典皇室和挪威皇室的宮廷指定鋼琴供應商。
1894年卡爾隆尼施去世。當時,他的工廠每年平均產量1500臺,同時擁有250名雇工。他的兒子阿爾伯特接人業務經理,另一個兒子赫爾曼接人生產經理。
隆尼施鋼琴在1893年芝加哥世界展覽會和1900年巴黎世界展覽會上再次贏得了金獎。1898年,卡爾隆尼施的兒子們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建立了分公司,每年的平均產量達到1000臺。
1900–1944 一個聞名于世的全球性品牌、一個音樂界的先驅
在此跨越世紀之際,隆尼施已經成為了音樂界一個聞名于世的先驅。眾多當時最為著名的藝術家,包括理查德?施特勞斯、格里格、普契尼、魯賓斯坦、拉赫瑪尼諾夫等,都使用隆尼施的三角琴和立式琴。
1901年,隆尼施公司被命為奧匈帝國皇家鋼琴供應商。1902年,隆尼施開始了與路德維希?霍普菲爾德的合作。由隆尼施提供三角鋼琴與立式鋼琴給霍普菲爾德公司,霍普菲爾德公司(萊比錫)再將其制造成“Phonola”自動演奏系統鋼琴。
1906-1908年,著名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及其家人來到德累斯頓過冬,在這期間他與隆尼施再續前緣。如今,他曾經使用的隆尼施型號為59183的三角鋼琴,完好的保存在俄羅斯伊凡諾夫卡的拉赫瑪尼諾夫博物館。就在這臺鋼琴上,他創作了著名的第三鋼琴協奏曲。
1910年隆尼施甚至將出口的橄欖枝伸向了日本,這一年其出口量達到了創紀錄的巔峰。年產量達3000臺,其中對大英帝國的供給占了總產量的45%。同時擁有370名工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隆尼施公司和家庭來說,是個悲劇性的時刻。艾爾伯特隆尼施死于1917年;赫爾曼也失去了他的獨生子。同時在俄國革命期間,隆尼施失去了他們在圣彼得堡的工廠。1918年,赫爾曼隆尼施將公司賣給了路德維希霍普菲爾德公司,而他仍然當任德累斯頓隆尼施工廠的經理。1925年赫爾曼隆尼施去世,享年70歲。
世界經融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鋼琴制造業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的打擊。1945年二月13日,德累斯頓的隆尼施工廠在戰爭突襲轟炸中被徹底摧毀了。而路德維希霍普菲爾德公司在萊比錫郊區的原廠,在這次戰爭中幾乎毫發無損的幸存下來;它也成為了隆尼施鋼琴的新廠址。
1945–1999 成功起源
1945年,在二站中被摧毀的工廠成為戰后蘇聯賠償的一部分。1946年,萊比錫鋼琴公司成立了。
1948年,13臺早期制造的立式鋼琴和第一臺隆尼施鋼琴,在二戰后首次在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展出。
1949年,5臺鋼琴出口到了墨西哥,這也是二戰后的首次出口。1954年,工廠的年產量已恢復到720臺。直到1960年,公司再次把主要生產力集中到鋼琴生產上來,隨后年產值達到2000臺。
1964年,工廠安裝了流水線,開始了工業化生產,在流水線上220臺鋼琴能被同時進行加工。由此,工廠每年能生產4179臺立式鋼琴、144臺三角鋼琴。產量達成了重大的飛躍。由于日益增長的出口需求,工廠的生產能力必須有大幅度的提升。1967年霍普菲爾德公司與萊比錫鋼琴公司兩間鋼琴廠合并,并與鍵盤廠及擊弦機廠一起,成立了德國萊比錫鋼琴聯合公司
1976年,隆尼施立式鋼琴集中在其第一工廠進行生產,總產量達到7819臺,三角鋼琴則主要集中在新的第五工廠進行生產。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萊比錫鋼琴聯合公司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年產立式鋼琴21000臺、三角鋼琴1300臺、羽管鍵琴350臺,同時由7個立式鋼琴公司和三角鋼琴公司,以及6個配件公司(擊弦機、鍵盤、音板、外殼、金屬零部件、鐵板)組成,整個公司的有雇工3300名,成為了歐洲最大的鋼琴制造商。
1990年 - 德國統一,萊比錫鋼琴聯合公司被解散。隨后在其第一工廠原廠址上重新建立了萊比錫鋼琴公司。在市場經濟狀況不佳的大環境下,公司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期,但最終還是取得了成功。在連續十年的大規模生產后,隆尼施鋼琴重歸巔峰。
1992年,公司完成了生產的變革同時重新設計了新的產品系列。同時公司史無前例的營銷攻勢,確保了其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市場份額。隆尼施的樂器憑借著其的質量,再次獲得了所有西歐、南歐國家及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認可。其次,公司將其的銷售版圖擴張至了遠東。出口琴占了生產總額的70%。
1994年,公司開始與其他高檔品牌合作,1944年,隆尼施與一些高檔品牌簽訂了合作協議,許多品牌在隆尼施工廠貼牌生產大量半成品、成品鋼琴。
1995年, 隆尼施150年, 值此150周年紀念日之際,隆尼施重新開始了三角鋼琴的生產。1999年,公司已有4種型號的立式鋼琴、兩個型號的三角鋼琴,共103款樣式供選擇。同時再次擴張了出口版圖,將銷售地域延伸至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美國。
2000–今天 我們的故事在成功的繼續
新世紀的開端,一切都在平穩的進行著;公司不斷的進行著各種創新與發展。盡管如此,隆尼施還是受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影響。2009年,隆尼施鋼琴被世界著名鋼琴品牌博蘭斯勒公司收購。同時遷移至博蘭斯勒公司2008年在萊比錫擴建的工廠。
在加入博蘭斯勒公司后,隆尼施的制造工藝流程和生產結構進行了最佳的優化,現在,他們與博蘭斯勒在同一個屋檐下生產純正德國品質的鋼琴。隆尼施公司目前為客戶提供三個型號、118款不同的立式琴和三角鋼琴,供客戶選擇。
目前,在其銷售核心太平洋地區,隆尼施的銷售量穩固上漲。2011年,總外銷量再次占總產量的62%,2012年,隆尼施推出的“Carl Roenisch系列”鋼琴讓隆尼施鋼琴重回巔峰。